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症。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体虚易感、过敏体质等。“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节,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借自然之“温”“热”,运用三伏贴穴位贴敷的中医特色疗法,起到调理气血,温补阳气,利湿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之一,它是根据*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所谓“三伏贴”是于三伏天行穴位敷贴疗法,其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敷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需要正规中医师辨证后定夺。
“三伏贴”不是包治百病,并不适合所有人。
三伏贴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体内环境的功效,但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三伏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其病种是围绕“温阳散寒”来进行,适用于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高发的疾病,辨证为虚寒型的病症。对于湿热体质、阴虚内热易烦躁的人都不适合贴。因为三伏贴用药是热性药,上述体质的人贴敷可能等同于火上浇油;有过敏性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的人也不适合贴,因为药物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比如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或者是感冒发烧,也不能贴。医生建议,首次贴医院辨明体质,查看病情是否适合贴敷。
三伏贴具体适合人群: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咳喘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一般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
2.风湿免疫性疾病:颈肩腰腿、关节疼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病;
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这时冬病夏治,配合辛温之药以治疗,效果甚好。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脾胃虚寒类胃病,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可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4.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妇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5.耳鼻咽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6.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7.慢性皮肤病:冻疮等;
8.男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
其他人群:阳虚型体质的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体虚易感,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
不适合人群:
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咳*浓痰、咯血患者;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孕妇;免疫系统缺陷和传染性疾病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宜进行这项治疗。
你贴对了吗?“三伏贴”不是一贴了事
不少人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三伏贴贴太久皮肤容易起疱、红肿热痛,甚至流水、溃烂,具体的贴敷时间应该根据医嘱来进行。
注意敷贴时间。成人每次敷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小儿及敏感肤质酌减,0.5~2小时。若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小水疱,保持干燥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注射器针头将其挑破,外敷消炎药膏以防感染。一旦皮肤溃烂化脓,医院诊治。
贴敷期间要注意,贴敷完6小时以后再用温水洗澡,治疗当天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贴敷当日不宜游泳、不宜直吹风扇和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等。
另外,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清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贴敷期间,保持乐观情绪、充足睡眠、适当锻炼。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违规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