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女性身体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器官——子宫,它的状态与女性的健康息息相关,子宫是新生命的发源地,却也可能成为疾病的温床,子宫内膜癌就是源于子宫最凶险的疾病之一。今天恰逢“女神节”,著名妇科肿瘤诊治专家王华英教授,来跟大家谈谈这一疾病,并且谈谈应该如何呵护女性身体中这一“圣地”?
子宫内膜癌的成长
源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对峙”
子宫内膜癌——生长在子宫腔内,癌细胞源起于子宫内膜,故而命名为子宫内膜癌,也被称为“子宫体癌”;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1世纪以来,医院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数也在节节攀升。以前,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妇科肿瘤为宫颈癌,而如今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经相当,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甚至有“反超”趋势。
据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张薇、项永兵等“-年上海市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一文报道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出现大幅上升,期间总增加比例为.30%,年增长率为4.41%。
医院子宫内膜癌收治情况
女性激素,即雌孕激素是维持女性特征的主要激素,对女性来说,雌激素的一个重要生理作用,就是令子宫内膜的上皮细胞增生;而孕激素,则能对抗雌激素,令内膜定期脱落。正常情况下,女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不仅维持了女性特征,而且也由此导致了女性的生理周期。但是若二者平衡失衡,如雌激素过高,或者孕激素过低,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下茂盛生长,却没有相应的孕激素来使之脱落,“繁茂”的内膜中则蕴藏着危险,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此而增加。所以我们说过高的而且无孕激素诘抗的雌激素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主要元凶。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两种激素平衡的局面,从而成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呢?
肥胖:早在半个世纪前,肥胖已被认识到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脂肪中的芳香化酶,能将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即一种有生物活性的雌激素,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在瑞典的一个大型研究中,Winepress等发现体重指数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剂量效应关系,即体重指数(BMI)每增加一个单位(kg/m2),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增加9%。与体重指数22.5的女性相比,体重指数在30-40期间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增加3倍,而体重指数34的女性大约增加5倍。在同一研究中作者还发现大于18岁的女性,其体重增加的意义与BMI相同,即青春期后体重每增加1kg,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度将增加大约3%。
月经和生殖因素:无排卵、不孕、晚绝经等,也会使女性体内雌激素升高。如不孕症患者,因无排卵周期而导致子宫内膜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的刺激下。一篇关于生殖门诊就诊女性癌症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因不排卵导致不育的女性中患子宫内膜癌的人数极多。从医院收治的病人中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例中31例有不孕史。与之相反,妊娠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次数与发病风险呈反比。此外,末次怀孕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也越低。据研究者推测,在生产过程中,包含着异常前体细胞的子宫内膜会伴随胎盘的娩出而"剥落"。此外,哺乳期的雌激素水平会比较低,所以母乳喂养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口服避孕药通常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且两者剂量平衡,可谓“相互制衡”,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雌/孕激素复合制剂对子宫内膜有长远保护作用,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子宫内膜癌,往往披着“月经不调”的外衣
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近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多人会问:那这是早期还是晚期症状?答案是早期症状,因为异常的子宫出血极易引医院求医,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所以说子宫内膜癌的60-70%为早期病例。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到后期会发生感染、坏死,伴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有时排液可夹杂癌组织的小碎片。如果宫腔积脓,可患者发烧、腹痛等症状。
但是,认识到出血不难,但将其与“月经不调”区分开来不易,尤其对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言,因子宫内膜癌而引起的不规则的子宫出血很容易被误认为更年期的月经紊乱不规则的月经。此时我们虽无法用肉眼判别究竟为何出血,但对于绝经期前后的女性朋友而言,一旦发现有血性分泌物或出血,不要掉以轻心,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内膜的活检。
诊断方式众多,最终都将回归病理活检(刮宫)
——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式很多,包括子宫内膜活检、扩张宫颈和刮宫术、B超和经阴道超声、子宫造影、宫腔镜检查等;但最终,子宫内膜癌确诊的“金标准”依然是病理活检。
超声检查:如若出现异常出血等情况,一般首先要做超声检查,一般而言,如果内膜的厚度超过5mm,则说明子宫内膜发生病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取相应的内膜组织进行活检。一般而言,内膜厚度5mm的妇女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很低,仅4%。概率虽低,却也是“不能承受之轻”。所以这部分人群,也需要在医生的判断下,有选择地进行进一步诊断。
经B超筛查出的“可疑人群”,需要接受下一步检查:扩张宫颈及刮宫术,依次取出宫颈管内膜及下端宫颈内膜的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除内膜活检外,宫腔镜也是子宫疾病的诊断利器,它可直观地看到宫腔内病变。对于组织的提取也更有针对性。除此以外,宫腔镜还拥有这些功能:(1)诊断各类子宫内膜其他病变;(2)确定病变的来源:宫颈还是子宫内膜;(3)确定内膜病变的程度:是否已蔓延到宫颈,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目前,宫腔镜检查已经成为绝经后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
治疗:多种治疗手段,个体化选择很重要
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手段,我们通常将患者分为三类:病灶局限于宫体内、病灶已经累及宫颈及或发生了子宫外转移,对于这三类患者我们都会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及程度不同而进行相应范围的切除。而术后进行认真仔细的病理检查对于正确手术分期尤为重要,病理科医生将
术前放疗:子宫内膜癌首选手术治疗,并进行正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根据病变范围和高危因素再辅以术后放射治疗,这已经成为国内外统一的治疗模式。但是如果肿瘤累及宫颈和宫旁组织造成手术困难者,部分这样的病人也可先行术前放射治疗。
根治性放疗:对于一部分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而言,如年纪极大,有严重的内科并发症无法耐受手术及极度肥胖者,也可选择根治性放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激素治疗:如前所述,孕激素无法抗衡雌激素是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原因,因此,孕激素的“特别补充”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据报道,约1/3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孕激素制剂有效。但有一点需注意,孕激素治疗疗效与肿瘤组织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亦相关,在治疗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雌、孕激素受体情况,可有助于治疗选择。
化疗:以前,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一般用于晚期及复发患者的治疗。近年来,国外开展了多项针对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以预防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让化疗更多地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发挥作用,而经临床验证,化疗的确可以降低高危患者的复发率。
如上所述,子宫内膜癌治疗手段较多,除了常用地手术、放疗和化疗,孕激素治疗在部分选择地病人中有效率也可达到30%以上,对部分复发难治地病例也有靶向治疗成功地报道。但是子宫内膜癌由于其病理类型复杂,加上其它从多影响预后的因素,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差异极大,如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子宫浆液性腺癌的5年生存率则小于30%,所以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选择,使用不同的“个体化手段”进行治疗,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与癌症的抗争和医生对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了解,大部分病人均已得到治愈,而随着技术、药物的日新月异,患者可选择的“武器”越来越多,显著提高了患癌后生存的“质”和“量”。然后现阶段值得我们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群以绝经后或围绝经期妇女为主,但也不乏40岁以下还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而且近20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为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及分期手术,但年轻患者想要保留生育功能,往往不愿接受这样的标准治疗方式。所幸,这部分患者所患子宫内膜腺癌常有分化好、分期早和预后好的特征,且孕激素治疗疗效好。
国外已有较多的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腺癌且获得成功分娩的个例报道。为此我们自年开始了一个“40岁以下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研究”,至今已入组治疗病例80余例,所有病例均达到治愈,其中9例患者癌症治愈后已经生育宝宝,1例还生了双宝胎,随着二胎*策的出台,我们的研究病例中已有一例生了二胎。由此我们发现,对于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是安全可行的,只要严格按照入组标准,和规范的治疗计划,对年轻早期高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治愈癌症后要1个或2个宝宝完全是有可能的。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建议对于年龄大于40岁者,还是应该首选标准治疗(即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无生育要求的老年女性,即使无法承受手术治疗,也应该选择放射治疗。
子宫内膜癌是可以预防的
子宫内膜癌应如何预防呢?在此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均衡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
避免不必要的雌激素摄入;
服用三苯氧胺的乳腺癌患者:定期检测子宫内膜厚度;
控制血糖及血压切莫泛用、滥用雌激素;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热量平衡,保持正常体重;
重视围绝经期的月经改变,如有绝经后阴道出血、排液立刻就医莫迟疑;
有高危因素者定期检查,如长期不排卵、有家族史者等;
HRT和TAM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并定期监测子宫内膜;
王华英
王华英教授,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上海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1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及基础的研究,擅长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近年致力于对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和保留生育生理功能治疗的研究。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
长按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