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不难缠,比公开领导电话重要
2月16日,《昆明》用4个整版详细公布了昆明市所有**领导的联系电话和职务分工情况。按照市委书记仇和的要求,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工作电话、移动电话、家庭电话“三通必有一通”,让市民随时可以与他们联系。据说,刊有领导电话的报纸再版印刷,一时昆明纸贵,民众找领导解决困难的电话打爆机。(据《中国青年报》)将以前讳莫如深的领导电话公诸报端,拉近民众与领导的关系,对打造阳光*府,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强化行*问责显然是积极推动。故而有舆论赞之“敢作敢为值得肯定”,而群众的反应热烈程度更是喷薄而出。“铁腕”注定要备受争议的。有人说,*府是应该二十四小时作为社会的“守夜人”,而有人则称官员也有下班时候;有人说,领导干部家庭电话属于私人资料,有人反对说,领导干部的私人电话和手机享受着公费的补贴呢……总之,只要你一出声,马上有人针锋相对。也就是说,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并附以问责,本身存在一些未能厘清的细节。而魔*就在细节中。领导干部公布自身电话有真心实意,也有半心半意,甚至无心无意。在上级的压力下,不满之情暂且隐匿,不公开也得公开;而当上级压力减少,争议或许反弹,或成阻碍力量。可是,众多的事实表明,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铁腕”规定的可持续恐怕要打折扣。尽管百姓反应很热烈,但仍不宜以“好得很”乐观其成。百姓反应热烈,从一侧面说明过往官员与民众之间沟通严重不足,官僚主义严重。过往为民解忧的路子不好行,今天群众直接找领导的路子似乎好走些了。但问题又来了:走新路的人多了,过往的路子就更少人走,那么,旧路会不会荒芜起来呢?固有的职能部门会不会因此而机能萎缩起来?一条路不好走,是想办法拓宽还是另辟新径,其间的得失是否经过细细思量?群众有困难,直接找领导,然后由领导批复,转交有关部门解决,这样的办事逻辑,处理一些特别事件即可,若事无巨细都来经此程序,则领导干部再多也无济于事,而且易于养成有关部门的懒性。与民众接触更多的,是小*,而不是大官。在现实中,我们碰到更多的,也并非领导干部面目可恨,倒是“小*难缠”,衙门那个看守的就可以让你等上半天;但凡有个盖公章权力的,就可以处处让你感到他(她)如何如何的重要。解决这些“小*”问题,让他们不再难缠,比起公布领导电话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代表机关形象的,与其说是大官,不如说是干具体事务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