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孙曾拯愿为病人奋斗一生
TUhjnbcbe - 2023/11/29 0:06:00
“老朽深知*昏时,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孙曾拯在他的工作总结中写下的话。孙曾拯说,他是一名*员,虽然年纪大,还没有退休的想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我总结的。”特约记者

毛旭通讯员

喻医院皮肤科专家孙曾拯92岁,每天至少看40个病人,年接诊患者过万人次。年,享有“孙皮肤”之名医院皮肤科专家孙曾拯,迎来了他从医的第72个春秋。孙曾拯的父亲生前是江苏著名中医孙筠溪,他的4个子女也全部从医。三代行医,“心里装着患者”是承袭的家风。孙曾拯年进入医学院,年从河南医学院毕业,怀揣着医学理想来到湖北武汉,起初他被安排到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正值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处在坎坷建设阶段,医院少、医生少、医疗物资匮乏,孙曾拯深知医疗卫生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事业。他毅然决定从科研转战到医疗最前线,医院一名普通医生。孙曾拯的医海生涯就此开启。孙曾拯说,医院共同成长。他所在的皮肤科从建院之初的“一秤一筛”,成长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皮肤科“四小龙”之一,年门诊量超百万人次。独特加号凭证:患者手掌写“孙”字冬季的武汉,早晨室外温度都在0℃以下。孙曾拯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医院皮肤科2号专家诊室,脱下厚外套穿上白大褂,一桌一椅一支笔,开始等候患者来就诊。这样的习惯孙曾拯“守”了70年。他曾放弃环境更好的分房,医院附近简陋的居室中,就是为了上班方便。多年来,他谢绝接送,自己坚持步行上班。7点多,一位病人走入诊室。“挂到您的号,我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38岁的医院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非要请孙曾拯确认才放心。“你愿意脱了衣服让我给你检查吗?”得到肯定回复后,孙曾拯主动递上一次性床单,起身拉上布帘用手为其触诊。确认所患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孙曾拯和蔼地问道:“你了解这个病了吗?还要不要我再跟你讲讲……”好些没挂上号的患者,来到诊室试运气。“孙医生,我没能挂到您的号。”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年轻女孩,专程请假来汉治脸上的痤疮。孙曾拯轻轻地拿起女孩的右手,用笔在其手上写了一个孙字,让她凭这个去窗口加号。当天上午,原本限号15个,但不断有患者进诊室说明情况请求加号,孙曾拯总共加了16个号。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同事们说,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孙曾拯说:“我们的病人很多是从外地甚至外省慕名而来的,病痛已经让他们饱受煎熬了,我们再怎么辛苦,只要是能克服的都要尽量减少患者的麻烦。”写在患者手上的“孙”字,已成为孙曾拯独特的加号凭证。他解释,这样可以防止“*牛”贩号,让真正需要看病的患者受益。看病时,孙曾拯尽量多跟病人交代几句,多听病人的倾诉,用最便宜的药解决最复杂的皮肤问题。孙曾拯看病有个习惯,开完药,会让患者拿药后再来一次,每种药怎么吃,他逐一讲解。这一习惯一直未改变。曾找孙曾拯看过病的胡先生介绍,碰到晚上用的药,孙教授还会画上月亮的标记。这么过细的医生很少见了。孙曾拯说:“当医生的,当然应该为病人讲清楚。”医院皮肤科全年超万人次的门诊量,孙曾拯说,他一周坐5次门诊、过万人次的年门诊量,也只相当于给患者的“加号”。但是,他乐于当好皮肤科的“加号医生”。与大学生成忘年交 聊文学谈人生“治病”孙医生爷爷:在我心里,您既是一位德高望重令人尊敬的医生,更是一位亲切的爷爷。跟着您看病一年多了,我现在还记得您笑盈盈看着我的样子,医院复诊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每次我下了课气喘吁吁地去找您,您都会在我手心签好字加挂一个号,几乎每次您都会跟我聊文学,我挺惊讶的。治疗痘痘是个很辛苦的过程,有一次我跟您抱怨说自己快崩溃了,您当时很严肃地说“这有什么好绝望的,知识分子不要随便说这种话。”这句话不仅一直激励着我,时刻提醒我要坚强地面对逆境。您治疗痘痘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的黑暗期,是您的鼓励陪伴我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您不仅是我的医生,也是我的导师和朋友。如今我已基本康复,谢谢您一年多来的照顾。您的小粉丝:茜茜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茜茜,给孙曾拯手写的一封2页纸的感谢信,感谢“孙爷爷”给她看了一年多的病,不光治好了脸上的痘痘,也医好了她的心病。当时正在上大二的茜茜,脸上突然冒出了很多痘痘,一张脸变得惨不忍睹,每次出门必须要带口罩。她上医院皮肤科很厉害,就找了过去。网上现场都没能挂上专家号,茜茜无助地坐在走廊里。一个头发全白的老医生从她面前经过,无意中的一个眼神对视,他竟冲她笑了笑。看着老医生和蔼的面容,茜茜鼓起勇气上前求助。老医生告诉她,他叫孙曾拯,能治她的痘痘。听说茜茜的学校在武昌,他让茜茜以后去武昌门诊看病,茜茜高兴坏了。医院武昌门诊部时,孙医生的号早就挂完了。看见茜茜气喘吁吁地站在诊室门口,他招手把她叫到跟前,“丫头,不要急。”在她手心里写上一个“孙”,凭这个去窗口加号。轮到茜茜时,孙医生看了病历,得知茜茜是外语系的,说了句古诗让她翻译,还跟她聊了文学,第一次看病在惊喜中开始了。之后每次去看病,孙医生都会认出茜茜,给她加号,跟她聊文学谈人生。那段时间,至亲刚刚过世,又和男朋友分手了,正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治疗期间病情的反复,茜茜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说了很多绝望的话,孙曾拯用很严肃的语气说道,“知识分子不要轻易说这些话。”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一年多来,孙爷爷总是面带微笑开导茜茜,每次复诊都变成一件很开心的事。7月初,脸上的痘痘已消,只剩下少许红血丝,茜茜打算再去看一次病,想送样东西感谢孙医生,手写一封感谢信是她能想到的最好感谢。如今茜茜早已康复,正在准备毕业论文。“感谢孙爷爷陪伴我度过那段人生中的黑暗期。”茜茜说,“孙爷爷不仅仅是我的医生,也是我的导师和朋友。”医院皮肤科专家孙曾拯与科室一同成长,从“一筛一秤”到全国四强看皮肤医院,这几乎已经成为江城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这金字招牌的“老字号”还在一代代传承,并逐渐渗透至全省、延伸到全国。孙曾拯就是将皮肤科带到此高度的卓越贡献者之一。医院创建于年,皮肤科随之诞生。根据该院皮肤科《科志》记载,“建科伊始,一秤、一桶、一筛、几桌、几椅而已……”新中国建立后,皮肤科逐渐成为武汉地区知名专科。孙曾拯主任与皮肤科同龄。年,为响应支援三线的号召,医院整体搬迁至湖北郧阳十堰市,但孙曾拯留了下来,为重新崛起皮肤科做准备,当时市民都以为医院搬走了,口口相传,病人量锐减。留守的孙曾拯很着急,不能让皮肤科的牌子就这么没了。他来不及考虑,医院门口敲锣,边敲边喊:这里还能看病,医院的皮肤科还在看病!就这样,孙曾拯硬是把病人们喊了回来。源源不断的病人使皮肤科特有的诊疗方法传承不绝,医院发展腾飞,皮肤科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孙曾拯的带领下,皮肤科开始了“二次创业”。他远见卓识,当别人都只注重临床时,他敏锐地眼光,聚焦到了影响人类皮肤的微观世界。在他的带领下,年,真菌实验室成立;年,免疫实验室成立;年,性病实验室成立。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看不见的皮肤敌人过招,科室的发展从此注入了极大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孙曾拯最先在国内报告了早期获得性梅*病例,领衔攻关数十种皮肤疑难病,并形成治疗标准向全国推广,医院皮肤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医七十多年,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与有关银屑病等科研项目20余项;担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治疗学》、《性病自诊自疗》的编审;参加《中医性病学》、《临床真菌学》的编写。他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廉”的发展理念,医院皮肤科发展不曾停歇的号角。皮肤科一位已经退休的同事深情回忆道:冬季的每个清晨,科主任孙曾拯总是第一个到科室点火升好炉子,等医生和病人到来时,诊室里已温暖起来。而且当时还有一个让所有同事又敬又怕的科规:每天早上谁迟到了,必须到黑板上自我曝光:谁谁谁迟到多少分钟。有段时间皮肤科门诊量太高,许多同事都感到很累。有同事建议:门诊限几天号吧。孙曾拯一听就说:“限号?限制病人看病,方便我们自己?不行!我老孙可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的习惯。”他毫无商量的余地,带头坚持门诊,病人不看完不下班,至今仍是皮肤科的传统。名医如树,枝繁叶茂,泽被后人。如今,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医院皮肤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皮肤科“四小龙”之一,年门诊量已超过万人次,占武汉地区皮肤科门诊量总数的1/3以上,医院的年门诊量。该科已发展为全省最大的皮肤病专科,领衔攻关银屑病、白癜风等疑难病诊治,形成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人生3个30年,现在仍在就业和回报期治病救人的孙曾拯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身体力行积极向*组织靠拢,“我要入*,听*的话。*培养我这么多事情,经济上学习上找工作上,都照顾我安排这么好,我当然要入*。”年,孙曾拯入*了,《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以《皮肤科专家孙曾拯入*了》为题进行了报道,轰动一时。孙曾拯把入*当做了新的起点,为解决皮肤病患者看病难的问题,积极推动建立皮肤科医疗联合体,扩大了医疗服务网点,为解决病人看病难、住院难做出了新的突出贡献。年7月5日,在医院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90携手90”访谈会上,这位老*员现场为青年*员佩戴*徽,领誓入*誓词,与90后*员谈初心。他说,作为一名*员医生,他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当有口碑的医生,有生之年继续为患者看病。“您年纪超过90岁了,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让您还能坚持坐诊看病?”90后*员梅亚捷这样问孙曾拯教授。“我是一名医生,不看病干啥?”孙曾拯的回答如此简短朴实。他说,不少年轻人也曾这样问他,他总是这样一句话来作答,“这句话里包含有我的一生的追求,就是对社会的回报。”他说,他一生就做这一件事,研究皮肤病,为患者看好皮肤病。他寄语年轻医生,要“想做事、真做事、会做事、干成事”。皮肤科书记童中胜是孙曾拯的学生,他介绍,年初孙老因腰医院,当时担心自己坐不起来,再也不能看病了,着急得泪流满面。前年,孙老的脚骨折了,医生给他上了夹板,嘱咐在家至少休息3个月。没想到半个月后,他自己把夹板拆了,跛着脚跑去坐门诊,谁也劝不住。从医70多年,为何热情不减?孙曾拯笑着总结了两个关键词:就业和回报。他说,人生前30年为学习期;中间30年为创业期,身为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全心全意将科室做好做大做强;后30多年为就业期,用60年积累的经验坐诊看病,服务患者、医院的培养。“我在医院逐渐成长,由一名普遍医生成为一名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医师、皮肤科主任,这都是*的关怀培养和同志们帮助支持的结果。”孙曾拯不止在一个场合谈及,在最后的人生阶段他更要发挥余热,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努力参加门诊及病房工作,做好传、帮、带。医院皮肤科技术顾问,原皮肤科主任段逸群跟随孙曾拯多年,他总结孙老身上体现出强烈的“三热爱”:爱*、爱科室和爱患者。“老朽深知*昏时,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孙曾拯在他的工作总结中写下的话。孙曾拯说,他是一名*员,虽然年纪大,还没有退休的想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我总结的。”《健康中国观察》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曾拯愿为病人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