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积极改进墓葬展示方式
近日,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展示方式遭媒体质疑事件,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接受舆论监督,已及时对发掘遗留墓葬坑展示方式进行了改进。 位于凤翔县南指挥镇的秦公一号大墓是春秋时期秦景公墓葬,是依托墓葬坑而建立的博物馆。1976年至198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一套木料保存较好的 *肠题凑 葬具,墓葬三层台上有环绕主椁室的殉人葬具,部分箱殉木料还有遗存,匣殉木料已不存在只留下板灰痕迹。 2000年,当地村民利用该墓历史文化资源创办了民营博物馆,用废弃铁道枕木、桐木复原了80具殉人棺椁,在箱殉和匣殉内用石膏复制了20多具人骨。博物馆由民办改制后大墓复原展示维持了原有形式,2011年对大墓进行两次保护工程后,墓底部复原棺椁仍按原来方式进行展示,人殉、箱殉展示场景主要是石膏复制人骨和少量从取土场捡拾的骨头。 秦公一号大墓 殉人骨骸暴露在外,被雪掩盖 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馆方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情况作了说明,及时对观众提出的不妥展示方式进行了纠正。当地文物部门对秦公一号大墓展示方式进行了调研,已做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复原展示水平,改进展示方式;编制大棚保护方案,争取资金早日建成保护大棚,解决秦公一号大墓保护展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文物部门表示,文物工作者要适应文化事业发展新形势和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博物馆要虚心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在今后文物保护展示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保护展示人性化,确保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