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也是经方体系下与水饮相关的方证。
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
当归芍药散的关键词:妇人、腹中、痛。
妇人以血为先天,腹中诸疾痛,多和血有关。
当归芍药散由三个血分药(当归、芍药和川芎)三个气分药(白术、茯苓和泽泻)。
五苓散有白术、茯苓、泽泻。
泽泻白术又有泽泻汤的意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白术茯苓是太阴病痰饮水湿的最基本药对之一,白术茯苓泽泻是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属于心下有痰饮。
故当归芍药散存在心下有痰饮,其人苦冒眩。
当归,川芎,芍药是四物汤去掉地*的三个药,当归芍药常用来养血养阴的药物,比如芍药治腹痛、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同时有养血柔肝养津液。
真武汤用芍药治疗腹痛、利小便。
当归芍药散主症有腹痛、有痰饮水湿,芍药不仅治疗腹痛,还可利小便来治疗痰饮水湿。
川芎,血中气药,行气活血止痛。
当归芍药散,一没有表证,二以温中补虚为主(温性不强,整体偏于平性,而泽泻还偏凉一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同时具有养血活血益气利水,属于太阴病里虚寒,符合虚则补之。
当归芍药散,加上熟地*和人参,就是八珍汤,临床中常适用于太阴病的气虚血虚,同时又有一定的瘀血和水饮,胡老、冯老称之为血虚水盛,也有专家称之为血滞水滞。
尤其对一些女性,当归芍药散适应症很广,仲景妇人篇两次提到这个方证。当然,凡是符合血虚水饮的都可以考虑用。
少阴病时,常会合入当归芍药散。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是表阴证,虚人外感,脉微细提示素体的阳气、气血津液不足,所以需要加入附子,温阳强壮解表发汗。仲景用“麻*附子甘草汤”解决了少阴病外感,但治疗并没结束,因为外感虽除,但脉微细状态依然存在,内在依然阳气津液气血不足,后续可能会用“四逆汤、当归芍药散”解决‘脉微细’的虚寒不足。所以对一些虚弱比较明显的少阴病,我常常是麻*附子甘草汤合当归芍药散一起用。
当归芍药散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一个好搭档。
机理: 厥阴病上热下寒,下寒多有下利、手脚凉,女性多有月经不调,往往存在气血的异常。
后世有医家在八纲辨证基础之上,加上气血两纲,称之为十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相互影响,津血又同源,气为血之帅,同样气也为津液之帅,血中藏气,津液里面也能藏气,所以气的失常会影响津液的异常,反过来,津液代谢的异常也会影响到气机的异常,所以气虚可以导致血虚津虚,津虚可以导致血虚,导致血滞津滞,也就是水饮。
金匮要略中‘水气上冲’是气与水、气与津共病。血虚、津虚,常常表现在脉细上。比如一个患者,脉细,就知道他血不足,血不足则1、不能荣养四末,会出现四末凉、四逆。2、若是女性,女性以血为先天,月经量往往会偏少、有痛经、小腹凉,甚至会腹中疼痛。3、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4、血不利则为水,血虚就容易有水饮内停,水饮上逆,凌心则悸,导致心悸心慌胸闷气短。4、血虚不能涵养热邪,易生内热,就像火上面的锅,锅内水越少,温度上升的越快,血虚津虚的人容易内热,越是血虚的人,越容易上火。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下寒明显,血不利则为水,也容易产生痰饮水湿,往往伴有脉细,这时一方面血虚不能荣养,一方面水饮上逆,多有心悸、心烦、眠差、头晕、月经不调、四逆、腹痛等气虚血虚血瘀、水饮内停证,这就是当归芍药散的适应症。但要注意,它只适合太阴病确实存在气虚血虚,有一定血瘀和水饮内停时。
当归芍药散温阳力度不够,虚寒明显,常常加入四逆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