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络穴位学足太阴脾经可治疗消化系统疾 [复制链接]

1#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脾经流注时辰为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即巳时。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脾是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主运化,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并把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的作用。脾还有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升清(升输精微和升举内脏)、藏意(主管人的意念思维活动)的作用。经常调理脾经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前阴部疾病及经脉经过部位的疾病。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上午9点至11点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根,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脾经腧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预防主治疾病:胃脘痛、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月经提前或错后、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等男科病;周身不明原因疼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关节炎、经脉循行部位的肌肉软组织疾病等其他疾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