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16226.html浅谈“通调三焦”针刺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董华△,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妇科病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绝大部分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倪光夏教授深谙经典,认为三焦与妇科病关系密切,三焦通调失司可导致妇科病的发生。倪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通调三焦”针刺法。其针法以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八髎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通调上中下三焦,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治疗多种妇科病如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疗效显著。笔者旨在阐述三焦与妇科病发生发展的病机联系,简析“通调三焦”针刺法理论、选穴方义及操作手法,并列举典型案例二则,为临床治疗妇科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三焦与妇科病的病机联系
女性生理的经、带、胎、产活动是以气血安和、脏腑协调、经络顺畅为基础的。如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冲任督带、胞宫胞脉损伤,则可发生妇科疾病。《中藏经》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注,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倪教授认为三焦与妇科病密切相关,三焦通调失司可导致妇科病的发生。
1.1“上焦如雾”
上焦居上系连心肺,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心主血脉,主藏神,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气机畅达,三焦通畅,气化得行,气行则津行,三焦亦主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如心火偏亢,不能下交于肾,可见心肾不交之证,而致闭经、绝经前后诸证、脏躁等。若肺气郁闭,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易导致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病、子肿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肺不仅是单纯的呼吸器官,亦参与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分解和转化[1],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性激素,促进卵泡成熟等[2]。
1.2“中焦如沤”
中焦居中系连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充盈经血。《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妇女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然血赖气生,又赖气行。气血化生于脾胃。薛立斋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补脾和胃,血自生也。”妇人之血,无孕时,则为经水,有孕时,则聚之以养胎,蓄之为乳汁。一旦脾胃功能失常,则化源不足,气机不利,冲任二脉亏损,就可能导致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妊娠恶阻、产后缺乳、子宫脱垂等症。故脾胃功能失常在妇科疾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下焦如渎”
下焦居下系连肝、肾、膀胱、大小肠等。肝藏血,主疏泄;其性刚强,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情志不舒,抑郁愤怒,肝失条达,疏泄失常,久而化火,则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而致妇产科病变。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如肝血不足,易致肝阳上亢,甚则生风,也可导致妇产科病变。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肾主藏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即为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元气通过三焦而布散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腠理。肾的精气肾衰,主宰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故肾的功能失调在妇科病的发病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1.4三焦与冲任督带
“冲为血海”“凡经水之至,必有冲脉而始下”“而冲脉隶于阳明”,《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冲脉与少阴肾经并行,既联系先天的肾,又与脾胃相通,冲脉在肾气盛的情况下,使真阴滋于其中,因其下行支渗三阴,与肝脾相通。肝藏血而司血海,脾主生血并统血,取肝脾之血以为用。冲、任、督脉皆起于胞中,带脉有如束带,环腰一周,“任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诸脉皆属于带”。《素问?骨空论》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女子不孕。”《难经?二十九难》云:“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以上说明冲任督带与妇科生理及妇科疾患有密切联系。冲任督带又与三焦脏腑中肝脾肾联系密切,故三焦通调失司,损伤冲任督带脉,亦可导致妇科病。
综上可知,三焦与脏腑密不可分,三焦是气血生化之源及升降出入之道,与妇科病联系密切,若三焦功能失调可导致妇科疾患的产生。倪光夏教授认为,妇科病变不论起于三焦中哪个脏腑,病机反应是整体的,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整体论治,通调三焦,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使气血调和,脏腑各司其职,经络正常运行,可治疗多种妇科病。
二·通调三焦理论及针刺手法
2.1通调三焦法则的确立
根据三焦与妇科病的密切联系和中医的整体观得出通调三焦治疗妇科病的理论,即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调上、中、下三焦脏腑,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使气血调和,脏腑各司其职,经络正常运行,机体阴平阳秘,从而治疗多种妇科病。
2.2通调三焦腧穴的选择
主穴: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次髎、中髎、下髎。百会为督脉穴,古称“三阳五会”,能连贯周身经穴,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亦有现代研究[3]表明电针“百会”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内分泌紊乱状态。膻中、中脘、气海分别调节上、中、下三焦气机,三焦所属脏腑各司其气、上下贯为一体、气机通畅调达,机体阴平阳秘[4]。天枢是人身上下的枢纽,职司升降,能调一身气机,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载:“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关元和中极是任脉与足三阴之交会穴,可补益肾元、通经行血、调理冲任。子宫穴为妇科经验效穴,邻近胞宫,可理冲任、通调胞宫气血。血海为女子生血之海,与任、冲脉息息相关,祛瘀血、生新血。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肾脾及任、督、冲三脉以调经血。八髎穴位于骶部,邻近胞宫,能行瘀通络、调经行血。现代解剖学证实八髎穴位于骶神经的出口处,可通过刺激骶神经即通过复杂的神经联系对盆腔内的女性生殖器官发挥积极而广泛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5]。上述诸穴共奏通调三焦、治疗妇科病之功。
2.3针刺操作及手法
(1)第一组穴:患者仰卧位,取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选用0.25mm×40mm毫针,常规针刺,采用提插捻转法,行平补平泻,百会向前平刺20mm;膻中向上平刺12mm,针感向胸部两侧传导;中脘直刺25~30mm;天枢、气海直刺25mm;子宫、关元、中极直刺25mm,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血海直刺25~30mm;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0mm。红外线照射下腹部,留针25min。
(2)第二组穴:患者俯卧位,取次髎、中髎、下髎,选用0.30mm×75mm毫针,下髎穴垂直进针,中髎穴针尖向下呈75°角进针,次髎穴呈50°角进针,均进针约70mm,采用提插捻转法,行平补平泻,使针感向会阴部传导,红外线照射臀部,留针15min。
(3)治疗时间:每次第一组穴及第二组穴均针刺,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月经期继续针刺,留针时间短,刺激轻(留针时间可较前缩短10~15min,不行强刺激手法,以微微有针感为度,以防影响经量)。
三·典型病例
3.1不孕症
患者,女,35岁,已婚。初诊日期:年10月20日。主诉:不孕2年。2年来未避孕正常性生活,尚未怀孕(配偶育前检查正常)。既往月经正常,月经周期28~30d,经期5~7d,色、量、质基本正常。2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开始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渐闭经,至外院就诊查激素:卵泡刺激素(FSH)93.8mU/mL,*体生成素(LH)72.4mU/mL,雌二醇(E2)98.71pmol/L;B超:子宫4.0cm×4.2cm×3.5cm,内膜厚0.2cm,左卵巢2.5cm×1.7cm,右卵巢2.2cm×1.5cm。诊断为卵巢早衰,服用激素(地屈孕酮片)替代治疗,服药期间月经正常,停药月经复闭,效果不佳。刻症:月经未至,抑郁,腰膝酸软,失眠,口苦,带下量少,小便正常,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不孕症、闭经(肝郁肾虚);西医诊断:排卵障碍性不孕(卵巢早衰)。治则:通调三焦,疏肝补肾。针灸取穴: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次髎、中髎、下髎,辨证取穴加太冲、太溪。通调三焦腧穴操作方法如上,太冲常规针刺行泻法,太溪常规针刺行补法。2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情绪较前舒畅,带下量增多,二便调。治疗2个疗程后诸症较前减轻,月经尚未至。治疗3个疗程后,自觉小腹隐痛,阴道分泌少量褐色分泌物3d。后继续针灸治疗2个疗程,患者月经来潮,行经4d,经量较少,经色暗红,轻微痛经。复查激素:FSH38.7mU/mL,LH32.4mU/mL,E.1pmol/L,较前好转。后又巩固治疗3个月,期间患者月经如期而至,色、量、质如常,无痛经。后患者举家移民至美国,未继续针灸治疗。2个月后致电感谢,诉已怀孕,查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示:宫内早孕。
按语:不孕症是指育龄妇女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男方生殖功能正常,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6]。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不孕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有关,责其脏以肝、脾、肾为主。此患者辨证为肝郁肾虚,肾虚不能摄精成孕,肝气不调,疏泄失常则三焦不通,诸因相加则长年不得孕,故从通调三焦着手,取穴以中极、关元补益肾元,通经行血;三阴交、太冲疏肝理气;膻中、中脘、气海通调三焦气机,“通调三焦”针刺诸穴使肾虚得补,气机得畅,气血得和,则孕胎可成。
3.2围绝经期综合征
患者,女,51岁。初诊日期:年6月8日。主诉:潮热伴失眠1年余。病史:1年前绝经,绝经后即出现潮热、多汗、心烦易怒,夜间潮热更甚,汗出蒸蒸,难以入睡,睡后易醒。刻症:潮热汗出,失眠,伴腰膝酸软,口苦乏力,纳差,大便干,小便*,舌尖红、苔薄*,脉沉数。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治则:通调三焦,滋补肝肾,清心泻火。针灸取穴: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次髎、中髎、下髎,辨证取穴加太溪、内关。通调三焦腧穴操作方法如上,太溪常规针刺行补法,内关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治疗3次后,夜间潮热不显,入睡时间较前缩短,腰膝酸软较前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诸症较前好转,二便调。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诸症已除,无潮热盗汗,无腰膝酸软,纳食可,夜寐安。
按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如月经改变、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疲乏、头晕等一系列围绝经期症状。有调查[7]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已受到世界性重视。西医目前以激素替代治疗为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8]。中医学称本病为“绝经前后诸证”,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亏,天癸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肾阴阳失调,易波及其他脏腑。故治疗本病,从通调三焦着手,取上述诸穴治疗补益肾气精血,使脏腑各司其职,机体阴平阳秘,诸证得除。
四·小结
倪教授认为通调三焦能够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即“下丘脑-卵巢-垂体-内分泌轴”,从而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刘静君[9]所言: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HPO轴)功能颇为相似,有研究[10-15]表明,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原,对HPO轴起良性的调节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循证医学的依据。现代医学认为,月经的周期和内分泌是由HPO轴调节的;卵巢的正常排卵依赖于下丘脑-卵巢-垂体-内分泌轴功能的调节。俞瑾等[16]研究提示,针刺特异穴位可诱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分泌促使卵泡发育和引起中枢内阿片肽水平波动在其达最低水平时,GnRH达峰值而诱导排卵。余运初[17]通过研究发现针刺中极、血海、大赫、三阴交后血中*体生成素(LH)及孕酮(P)含量升高,针刺2~6h后出现LH高峰,证实针刺可以激发排卵,其机制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引起LH高峰,导致排卵。绝经前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随之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洪颖等[18]研究表明,女性更年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有显著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针刺治疗妇科疾病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证实。
此外,倪光夏教授指出,“通调三焦”针刺法要讲究得气,针灸施术过程中,医者要通过行针使气至病所,如膻中针感要向胸部两侧放射,小腹部穴位及八髎穴要向会阴部放射等,以达气至有效之功。同时八髎穴要讲究深刺,75mm毫针几乎全部刺入方能奏效。目前有研究[19-21]表明,八髎穴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基于骶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只有针刺深度达到一定程度(至少进入骶后孔)才能对骶神经产生有效刺激。“通调三焦”针刺法从妇科病病因病机出发,立足于整体,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使气血调和,脏腑各司其职,经络正常运行,治疗妇科病临床效果显著。上述分享了两则典型案例,此外,临床上运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月经不调、原发性痛经、崩漏、老年性阴道炎、产后缺乳、子宫脱垂等[22-23]妇科病亦获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选自《中国针灸》杂志年第二期)
都看到这里了,帮我们点个"在看"呗!
备注:凡分享本文章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