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岁正在准备中考的小雨(化名),如同网上所说的那样,瘦成了“一道闪电”,而此前,她是个体重完全正常的孩子,一点儿都不胖。
大学毕业刚刚入职的刘婧(化名),上班第一周就请假去看病,因为她吃了所谓的“韩国处方减肥药”,失眠、暴瘦,还得了轻度抑郁症。
▲网上售卖的“韩国处方减肥药”
跟着蹿红的网络营销号
亦步亦趋
如今青少年一代在不知不觉中
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有业内人士疾呼
被种草裹挟的青少年
你们的美不需要网络来定义
迷信减肥博主言论
吃饭成了做实验
初三学生暴瘦十几公斤
今年上初三的小雨是老王的女儿。因为跟着网络减肥,小雨在几个月内暴瘦了十几公斤。
但老王却充满焦虑:小雨自打被短视频上的减肥博主吸引以后,吃什么东西、吃多大分量都完全按上面教的来,每天吃东西都精确到克。博主说不能吃米面,女儿就不吃,只吃一点博主推荐的全麦、杂粮,还有配好的套餐。
“关键是那些套餐根本就找不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注。”“在这些博主的引导下,我女儿仿佛成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敌人。”
“我们跟她说,光吃鸡胸肉营养不够,她根本听不进去。她总共
所谓“处方药”,是说这些药来自一家名为大韩新药的处方药厂商,有人贴出了在大韩新药
刘婧说,她觉得自己属于易胖体质,加上疫情期间一直上网课,好几个月没出门,胖得不行,看见短视频上都在推荐这个药,就买了。处方药顾名思义是需要医生处方才能买到的,但在一些APP上,“处方药”不仅可以随意购买,而且这三个字反而给减肥药做了“安全可靠”的背书。
“很好买,加卖家
刘婧妈妈说,刘婧几乎出现了所有的副作用:没有食欲、对什么都没兴趣(神情抑郁)、口干、心率不齐、失眠、暴瘦、停经、抵抗力下降。不得不请病假,要做各种检查,还要打黄体酮调整月经,同时喝中药调理身体。
张立群指出
很多青少年网友误解了处方药的含义。在保健品、非处方药、处方药中,处方药的危险级别最高。正是因为这类药物必须在药师和医生的监控、指导之下来使用,才在配药时受到了限制。脱离了医生的指导、监控,擅自服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营销号贩卖
外貌焦虑、圈层焦虑
青少年陷入“买产品就成白富美”陷阱
青少年为什么更容易相信网络而听不进家长的规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科技发展一方面使得家长和孩子的代际沟通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使得媒介对孩子的影响变得巨大。”她指出,从该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对孩子的第一影响力是电视,第二是网络,然后是手机,最后才是父母,媒介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影响。
“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科技对家庭教育提出了种种挑战,比如孩子会不会沉迷网络?会不会接触低俗不当内容?消费观念会不会受广告等手段的诱导?
海淀区的李女士说:“现在的网络营销对青少年审美的引导太吓人了,给出的方法也匪夷所思,但还是不停地有人往坑里跳,大概是套路太深了。比如有的女生会因为自己的腿有点儿粗,而去做小腿肌肉阻断术。有的男生觉得自己不够高,就去做断骨增高手术,这些都太可怕了。”
不难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无数的营销号贩卖着外貌焦虑、圈层焦虑,在他们有计划、有步骤、有算法支撑的引导下,无数青少年陷入了“买了这些产品就能实现白富美生活”的大梦之中。
“先通过各种爆点、槽点、热点,沉浸式带入用户,激发共情引发焦虑,然后给出解决方案,不但能够套路平台,也很容易打动客户。”
在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审美观洗脑下,在长期使用伪劣产品、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侵蚀下,他们的身心健康正在受着极大的戕害。
专业人士建议
正确审美离不开家长引导
美,向来不是只有一个定义。
▲今年奥运会期间热议的话题
青少年的美也不需要网络上的博主们来定义。如何培育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让孩子能听进正面的引导?专业人士认为,家庭成员的陪伴很重要。
“你会发现中国的孩子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他们跟网友说心里话的比例更高。”孙宏艳说,“当然,中国的家长能专注地跟孩子聊天的比例也很低。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罗静指出:
“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离不开网络,他们的成长也注定离不开网络的陪伴。”
“我们怎么培养他们,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建议:
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尝试放下手机,用美好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
“其实不是孩子处理不好手机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法放下手机。你天天给孩子做示范,手机好玩、抖音好玩、短视频好看,整天都这样,你还有什么说服孩子的魅力?”